黄昏是我一天中最爱出去走走的时候
🌇
黄昏的时候,世界才会打开另一个缝隙
这个月刚刚开放的浦东美术馆,眼下正在进行着一场与“光”有关的展览,从7月8日到11月14日,来自泰特美术馆的百余件以“光”为主题的作品,都将在这次展览中与观众相见。
©️ Manu Casir
不论是生活中,还是艺术品里,光线总有一种奇特的魅力触发着人们的感受。而黄昏时的光线,又是最能让人印象深刻的:它们仿佛可以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柔和温暖,令人不自觉地想要出门走走,而对于一些艺术家来说,正是这样的黄昏漫步,让他们从此发现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思议的另一面。
01 油画般的日暮
Robbie Lawrence
来自苏格兰的摄影师Robbie Lawrence,喜欢将自己的摄影时间放在黄昏时分。因为这时的天色往往十分微妙,目所能及的地方,都披上了一层暖黄色或者咖啡色的影子,世界由此也显得格外细腻和沉静。Robbie的摄影作品里的光影,总是让人想到17世纪的古典油画,特别是画家伦勃朗的笔下的明暗对比。
©️Robbie Lawrence
Robbie的视角并不宏大,路边行人手里的塑料袋,房屋前人们晾晒的衣物和水果,湛蓝海岸边的一棵树,都是他的镜头凝视的对象。那些能够给予他灵感启发的瞬间,往往只是生活中的某个小缝隙。就像他所说的那样,“我喜欢看那些‘不一定有趣’的时刻,那些你会想要退后一步的时刻,这些时刻是如此日常,但它们却可以象征更广泛的情绪。”
©️ Robbie Lawrence
Robbie出生在1988年的苏格兰爱丁堡,从小喜欢视觉艺术的他,对绘画也颇有涉猎。但他同时也是一位文字爱好者,所以在大学时期选择了文学专业,毕业之后陆续在多家媒体担任过编辑和摄影,如今则是一位游历世界各地的自由摄影师。
©️Robbie Lawrence
迄今为止,Robbie已经出版了多本记录旅途沿路见闻的摄影集,非洲西海岸的弗里敦,美国东南海岸的黑水河,苏格兰西海岸的溪流,都成了他镜头里的风景。他的视角总是忧郁而温柔,带着黄昏式的阴翳和朦胧,那些再细小不过的事情——教堂中静坐的妇人,带着纹身的手臂,长满苔藓的小块泥土……似乎也因此多了一种别样的美。
©️ Robbie Lawrence
Robbie的摄影没有太过明显的情绪,大多都显得模糊而抽象,它们被认为是一种单纯、直率的“反描述性摄影”。对自己的这些意味不明的作品,Robbie的解释是,“我只是浅涉其中,其他人却在那里生活”,让自己成为观者和客观现象之间的载体,是一个摄影师最重要的事情,也是他拿起相机的目的。
02 夕阳下的小木屋
Thomas Jordan
当看到同龄人都去往纽约这样的大城市追寻梦想时,留在芝加哥郊区小镇从事图书出版的Thomas Jordan,却对自己发出了这样的提问,”如果不想不离开家乡,我是不是也能做点什么出来呢?“一台送给女儿的儿童相机,让他燃起了对摄影的兴趣,开始用镜头收集起他在芝加哥中西部郊区开车时遇到的木屋们。
©️ Thomas Jordan
Thomas出门的时刻大多是傍晚,那些白日里毫不起眼的小木屋,都在此时披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,显现出了某种近似怀乡的魔力。他的作品一经发表,就激起了许多人的共情和赞叹,“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”。
2019年1月,Thomas受到《纽约客》的邀请,拍摄为期一周的照片。2019年4月,他又出版了一本限量版摄影集“Instant Honey”,画册的名字呼应了加拿大Leonard Cohen歌手的歌曲“Suzanne”中的一句歌词,“阳光像蜂蜜一样倾下”。
©️ Thomas Jordan
受到爱德华·霍珀的启发,Thomas Jordan的作品也同样呈现了介于绘画和摄影之间的特征。而与霍普画作中相对明亮开阔的室内景象不同的是,Thomas的小屋,似乎总是远远一瞥,从窗子里看过去也是影影绰绰,并不真切。这其实是,因为内向的Thomas有点害怕跟别人社交,所以他总是爱站在离小屋有点距离的地方进行拍摄,反而带来了一点淡淡的疏离感。
©️ Thomas Jordan
通过这些作品,Thomas完美地描绘出了一种独特的复古夏日氛围,怀旧又略带忧伤。而在“Dust Dusk Dirt”这个系列里,他又用黑白照片的方式,呈现了黄昏之下尘土飞扬的旷野,令人仿佛置身某部上世纪的公路电影,似乎都可以闻到阳光下泥土和汽油混合的味道。
©️ Thomas Jordan
03 日落之前
Manu Casir
就像法语里的黄昏和日出之前,会被称为“狗和狼之间”一样,摄影师Manu Casir的作品系列“Impasse(僵局)”,体现的正是这个暧昧昏黄的时刻。他的拍摄时间也大多处在日落时分,夜晚天空的蓝色和建筑上久久不去的棕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“整个城市似乎一切都有可能发生”。
©️ Manu Casir
出生于1985年的Manu,如今居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,他喜欢通过尝试不同的设备、环境、光线和对比,传达具有个人风格的情感和信息。
除了高大的建筑,Manu尤其喜欢拍摄夕阳之下,路边建筑上的斑驳树影,不同的树木倒影在不同纹理的木屋表面上,随着傍晚的风轻轻摇动,仿佛一部在墙体表面实时放映的自然记录片。
©️ Manu Casir
在摄影师的作品里,昏黄的阳光就像一条正在缓慢流经的河流,渐渐地爬进了人们的房间,爬上沙发、桌椅和厨房,再在几个小时以后,逐渐干涸、消失。
©️ Manu Casir
Manu的另一个系列作品“A Violet Trip”则是对“僵局”系列的延申。同样是暧昧的黄昏到晚间时刻,他看到了一些只属于这个时间段的独特风景:奇特的天光,不知名的植物,亮起灯的房间,都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走进紧跟其后的温柔夜晚。
©️ Manu Casir
04 一天中的怀旧时刻
Patrick Clelland
摄影师Patrick Clelland喜爱拍摄城市,也喜欢拍摄自己生活的悉尼,拿起相机走向街头的他,似乎并不是很在意自己会拍到什么,唯一不变的,就是他镜头里那片始终带着点颗粒感的晨昏光影。
©️ Patrick Clelland
公交车的座椅,地铁的隧道,废弃的建筑,城市里不被人留意的边边角角,都成为了Patrick镜头中反反复复出现的景象。这些地方似乎总是空旷寂静,偶尔走过几个面目模糊的陌生人,几乎就是我们每个人对黄昏时刻的城市的第一印象。
©️ Patrick Clelland
谈起自己最喜欢摄影的理由,Patrick表示,其实他感兴趣的是自己自由的拍摄角度。小小一台相机,往往将无限的场景,都限定在一个并不大的取景框里,“当你深入其中,你在镜头外所看到的事物的意义也随之改变。”
©️ Patrick Clelland
虽然已经是数字摄影的时代,但Patrick坚持使用具有复古质感的胶片拍摄。他说自己生活中,也异常喜欢那些看起来老旧的物品,比如汽车、音乐、建筑和电影,所以他的照片,也往往有一种旧旧的感觉——话又说回来,黄昏不也正是一天中最接近怀旧的时分吗?
©️ Patrick Clelland
🕙✉️🕙
来聊
你的黄昏时刻都是怎么度过的?
撰文/小刘
编辑/Svet
排版 /措措
NOWNESS
第三届 #NOWNESS天才计划# 已正式开启征片!
我们期待与新锐创作者们相遇,用作品和NOWNESS一起,重新定义这个时代的观看。具体奖项设置、报名信息请点击图片跳转阅读:
更多「晨昏之美」